生态文明教育
当前位置:首页生态文明大讲台
以文化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时间:2022/11/01    来源:本站    浏览:1129

以文化建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郝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不仅是经济发展之路、政治昌明之路、社会和谐之路、生活富裕之路、和平崛起之路,更是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文明发展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生不息、繁衍不绝的重要原因,“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和独特标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思想文化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等场合多次强调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提出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


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间兴衰与共的科学认识,是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是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形态和道路的杰出贡献。


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朴素认知与中国共产党丰富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汇聚成的新时代生态文化,唤起了民众向上向善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确立了人与自然交往的生态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化被人民群众掌握从而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笔者认为,要坚持融会贯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将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度融入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制度建设、宣传教育、科技创新等各领域与全过程,形成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凝聚力。


坚持创新发展。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弘扬生态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实现生态文化保护传承与增进民生福祉同频共振。挖掘生态文化遗产资源,传承民族的、地域的生态文化优秀传统和特色民俗,推动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广泛传播,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其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和创新支撑的发展活力。


坚持共建共享。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要以共享发展成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生态文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均等化。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宣传着力引导,教育力求养成,制度重在约束。坚持重在培育、贵在践行、共建共享、常抓常新。拓展生态文化国际交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统筹协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积极促进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统筹,规划发展空间布局与生态承载能力统筹,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统筹,山川秀美与心灵美、行为美、生活美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我们依然不能有半点松懈,必须着力推动文化建设,依靠生态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凝聚、润滑与整合作用,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更好地在美丽中国建设上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成为新时代的合格答卷人。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