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0日 作者:王冠楠 来源:中国环境报
据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郑州市中牟县三刘寨引黄灌区调蓄工程,以引黄调蓄灌溉、民生供水为名,大量引用黄河水搞人工造湖、湿地公园、旅游景区,加剧了当地原本就紧张的水资源利用形势。
在符合当地自然禀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建设自然湿地公园,本是一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的好事。但对于本身水资源约束趋紧、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地区,违背自然规律,以灌溉为名硬造出一个虚假的所谓“湿地公园”,显然得不偿失。算一算综合账、长远账,与当地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受到的严重威胁相比,旅游景区的收入可谓是微不足道的“蝇头小利”。这种打着生态旗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值得认真反思。
首先,各地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政绩观。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论述,中央也做出了详细部署。在这些问题上,理解和认识不能跑偏,不能简单地认为搞一些亮点生态建设工程,就是生态文明的标志,就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好了。一方面,生态建设工程要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相统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范围广泛,结合本地实际,扎扎实实抓好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安全、生态制度等各项工作,才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第二,严格生态建设工程的论证审批。一个报批环节是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景观的项目,为何建设过程中反了过来,成为了景观为主的项目?这说明在审批以及后续监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区。与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应当强化责任意识,堵上制度漏洞。既要对生态建设工程从严把关,将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的项目挡在门外;又要积极鼓励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项目,加大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第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一案例充分体现出生态环保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以前的环境保护部门,到现在的生态环境部门;从以前的环境保护督察,到现在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现污染防治和生态监管相统一,管理和督察的形式更新、范围更广、成效更实,为生态环境筑起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令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无所遁形。进一步举一反三、总结经验、巩固提升,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让生态环境日常监管和专项督察能够发现更多线索、解决更多问题,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维护好生态安全。